学科建设

MENU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学科介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本学科定位和目标:

河北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坚持“工学并举”办学特色,面向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区域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和利用等科技前沿领域,发挥省市部共建平台优势,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能源与环境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突破一批能源与环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目标是把学科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国内领先学科,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学科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博士授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授权两个学位授权点,具有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两个河北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天津市清洁能源利用与污染物控制重点实验室;建有省级工程中心四个:天津市建筑供能技术工程中心;河北省动力系统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蒸发、结晶及干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蒸发与结晶节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本学科为牵头学科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区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并参与建设“津冀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在双一流、“211”经费、重点学科经费、省部市共建经费以及各类科研经费的建设下,本学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科研硬件条件齐全。本学科近4年来先后投入 4000 余万元,购置了高端的科研设备,如激光颗粒动态分析仪(PDA)、断层扫描系统、立体 PIV 测试系统、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GC/MS、热重红外联用等高端设备,为科研提供良好平台。

(2)产学研特色明显。学院教师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部分教师成果成功转化,成立的公司已经成功挂牌上市。学院教师的成果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形成经济效益累计近10 亿元。

(3)学科建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主线。本学科重点发展建筑节能与热计量、清洁燃烧、可再生能源、燃烧污染物控制以及传热、化工节能等学科方向,针对河北省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学科布局,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相吻合。

(4)学科历史悠久,是河北省能源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平台。

人才培养: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点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科研和创新能力突出、学习能力强,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以及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能源管理及能源相关新技术研究、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该学科既注重科学研究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又注重科学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培育符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领域现代化建设需求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要求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河北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强调二级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除了该学科必修基础课程外,还安排一定量交叉学科课程。强调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实际工程技术相结合,有相当部分研究生硕士论文是产学研合作项目。河北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具有一级博士点,并还与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目前该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 16 名。

学科方向设置:

近年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面向京津冀产业需求,形成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1)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

该领域研究涉及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内容包括:燃烧基础理论、清洁燃烧技术、雾化机理与雾化技术应用、超燃以及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等;内燃机气体流动、喷雾、混合气形成和燃烧机理。

(2)能源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

该领域研究涉及能源环境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三个二级学科。内容包括:烟气脱硫脱硝脱汞和除尘、催化燃烧、内燃机尾气净化、能源利用过程中污染物减排,以及化工清洁生产等。

(3)可再生能源理论与技术

该领域研究涉及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点,以及可再生能源方向。内容包括:建筑节能、热计量、太阳能、地热能以及能效分析等。

(4)传热传质以及化工节能技术

该领域研究涉及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能源环境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点,其中传热传质理论研究中兼顾了工程热物理方向。内容包括:传热传质理论、强化传热、电力变压器散热、干燥分离、流态化和过程机械和清洁发展机制等。

国内外影响与交流:

本学科2016年至今主持或参与包括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9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300 余篇,被 SCI/EI/ISTP 检索论文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本学科起草或编写国家和行业等标准7 项,两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项技术被国际列入行业内前20 名。本学科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项、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本学科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德国博伊特科技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以及日本大金株式会社等国外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制。


TOP
XML 地图
XML 地图